王子正在盡情享受。在靠近維也納的鄉間,他砸下鉅款建造華麗的城堡,沉迷於各種奢華宴樂。被寶藏包圍的保羅•愛斯特海茲王子(Prince Paul Esterhazy, 1635-1713)正放鬆聆聽他的私人樂團演奏一首新的交響曲,對於自己能搞定這個樂團感到洋洋得意。盯著這些僱來跟了他一整年音樂家,心想他們膽敢抱怨,要求休假回家陪伴家人?我待他們不就像家人一樣嗎?當兩個演出者站起來,吹熄蠟燭,走下舞台,王子的白日夢立刻破滅。「等一下!發生什麼事情?」王子大叫,眼睜睜看著越來越多演奏者起身離開。王子非常困惑看著指揮,不過指揮卻相當冷靜。
燈光再次全亮後,王子想著這首新作品是什麼曲名?對了,「告別」。最後兩位小提琴演奏者也離席了,指揮拿起總譜準備離開。王子終於搞懂,叫住指揮,告訴他准許團員休假的要求。法藍茲•約瑟夫•海頓(Franz Joseph Haydn),王子的音樂總監與指揮,終於達成訴求。
海頓,音樂史上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,出身自最貧窮的環境。出生在奧地利南部的小鎮。海頓年幼時就被熱愛音樂的父母發現他極具音樂天份,六歲時被送到附近的城鎮學習音樂。兩年後進入少年詩班,接下來的九年他在維也納的聖史蒂芬大教堂獻唱。1749年當他開始變聲之後,安穩的唱詩班生活也跟著結束。17歲的他身無分文,當音樂家教的收入只能勉強餬口。
海頓在天主教家庭長大,父母曾希望他當神父,但後來明白上帝對他的呼召不是成為神職人員,而是發揮他的音樂天份。海頓曾寫道:「上帝如此恩待我,我心存感恩。我已盡到責任貢獻自己給世界,願每個人都如此行。」
十八世紀的維也納公開的表演場地與音樂廳非常少。除了在教堂任職以外,音樂家謀生的最好方式就是為貴族工作。海頓第一份穩定的工作就是擔任莫辛伯爵的音樂總監。1761年起開始為愛斯特海茲王子工作,從搬到王子的城堡算起,展開了為期近30年的音樂生涯,對作曲家而言這是夢寐以求的最好境遇。為王子工作期間,海頓創作了大量樂曲,包括104首交響曲,76首絃樂四重奏,還有彌撒曲、清唱劇、歌劇、協奏曲與數十首室內樂作品。音樂史學家稱海頓為「交響樂之父」、「絃樂四重奏之父」甚至「奏鳴曲之父」。
音樂帶給海頓無比的意義與喜樂。但家庭生活卻恰好相反,是他痛苦的根源。年輕時他曾愛上一個女孩,後來卻進入修道院當修女,此事對他打擊甚大,衝動之下,他向女孩的姊姊求婚,對方也答應了。但這對新人完全不相配。新娘無視海頓的作曲天份,竟然把海頓的手稿拿來當做髮捲!
後來兩人分居。儘管如此,海頓仍對婚姻忠實,不願考慮離婚;終其一生他慷慨資助妻子,他在遺囑裡也交代要照顧她。對婚姻的失望並沒有澆熄海頓對作曲的熱情,也沒有妨礙他對上帝的信心。在許多方面,他的工作與信仰密切連結。每天海頓都起個大早,開始作曲之前跪下禱告。
海頓時常坐在鋼琴前尋找音樂的動機與主題。「如果有靈感,發展就源源不絕;如果沒什麼進展,我會想到是否自己犯了錯,以致喪失恩典。我就禱告求上帝憐憫我,直到我感到祂赦免我。」回想起有一次他創作一首聖樂作品遇到瓶頸,海頓說:「我向上帝禱告,心情不像絕望中悲慘的罪人,而是充滿平靜安穩。無限的上帝會願意憐憫有限的受造物,寬恕我們不過是塵土。想到這裡我豁然開朗,並把這份喜悅寫在彌撒曲的快板樂章裡面。」
海頓奔放的音樂氣質引來教會的批評。他回應道:「既然上帝賜給我一顆雀躍的心,祂會原諒我充滿快樂事奉祂。」當海頓反覆思量眷顧人的上帝,就感到非常興奮。即使創作關於基督教比較沈重的主題,仍無法遏止他豐富的音樂表達。有次為「上帝的羔羊,除去世人的罪」歌詞寫曲,海頓說他被「無法控制的喜樂擄獲」,甚至必須為此向女皇瑪麗亞特里薩道歉,解釋因為某種上帝的恩典讓他如此快樂,所以為沈重的歌詞配上愉悅的旋律。以愛與仁慈描繪上帝的神性是海頓不變的目標。海頓創作了許多聖樂作品,其中他最喜歡的是大病康復後立誓所寫的《聖母哀悼曲》。
像巴哈一樣,海頓在樂譜手稿前面題字 "In Nomini Jesu" (拉丁文「奉耶穌的名」),並在樂譜末了寫上" Laus Deo" (榮耀歸於上帝)或"Soli Deo Gloria" (唯獨上帝的榮耀)。好友George August Griesinger說:「海頓的信仰非常堅定,他從心底深處相信全人類的命運都在上帝手裡,祂賞善罰惡,所有的天份都是祂所賞賜。」
神劇《創世記》是海頓獨特的信心與音樂結合的成果,完成於他66歲時。海頓說,創世記是「為了激勵人對造物主的敬愛與崇拜,讓聽的人感受造物主的全能與慈愛。譜寫創世記時,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敬畏。每天我跪下禱告,祈求上帝賜我作曲能力。」他告訴一位朋友:「我感到一股神聖的力量注入,幫助我安靜並充滿信心禱告,求上帝賜給我配得讚美祂的作曲天份。」
雖是天主教徒,然而海頓的生活與音樂卻跨越宗教。海頓曾改變彌撒曲的歌詞,把重點放在基督身上。一位新教神職人員說:「海頓非常敬虔,他不但注意教會使用的音樂形式,更重視音樂對信仰的影響力。」這位牧師 C. J. Latrobe 把海頓當做他屬靈的父親。
直到人生最後他仍保有幽默感。1805年謠傳海頓已經去世,許多作曲家為他寫悼念曲,巴黎已經有人安排特別的紀念音樂會,包括演出莫札特安魂曲。海頓聽到消息後,寫信感謝這些音樂家:「如果來得及的話,我會趕到巴黎親自指揮安魂曲!」海頓在晚年寫出最好的作品,包括《創世記》、《四季》與《十架七言》。海頓參加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是1808年3月27日的《創世記》演出。結束時觀眾熱烈鼓掌,海頓舉起手指向天空說:「我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的,而是從上面來的。」1809年拿破崙佔領維也納不久之後,海頓去世。為了感念這位作曲家的貢獻,拿破崙派兵駐守海頓的家,並指派最高將領參加海頓的喪禮。
海頓去世之前已經是公認最偉大的作曲家。但他沒有忘記自己出身貧寒,永遠記得自己在維也納街頭演奏討生活的那段日子。他不以簡樸為恥,經常穿得像農夫上教堂。在社會階級分明的時代,海頓的自我並沒有隨著財富一起膨脹。海頓謙遜的秘訣在於不論處在任何環境他都能感到滿足。生活環境好轉之後,海頓告訴朋友:「我曾跟皇帝、貴族與士紳打交道,聽過他們對我的各種奉承,但我不希望與他們深交,我寧願大家跟我一樣。」海頓拒絕世界的誘惑與陷阱,滿足自己擁有的,並時常感謝上帝。他常幫助為他工作的音樂家,供應他們生活所需。若少了謙遜,海頓可能追逐名利而無法寫出豐富的作品。
∼取自Spiritual Lives of the Great Composers by Patrick Kavanaugh
|